贯彻落实规划纲要 建设现代职教体系

发布时间:2013-03-18 作者: 来源:高教研究室 编辑:吴彩霞 审核人: 点击数:

贯彻落实规划纲要 建设现代职教体系

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鲁昕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

职业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为直接的一类教育。科学发展职业教育要求我们站在全局高度,以国际眼光和宏观角度,准确把握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正确判断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使命要求,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发展职教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的新经济发展范式的逐步确立,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促使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依赖于人才的竞争。在抢占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进程中,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近年来,中国政府连续颁布实施了科技、教育、人才3个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致力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应对国际竞争。技能型人才是一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当前最大量需要的是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发展职教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为加快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等6大任务。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一个关键要素就是要实现国家技术技能的积累和传承。离开了职业教育培养的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就没有了人力资源的支撑。在这样的形势下,职业教育必须尽快把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根据国家产业优化升级的目标、任务和阶段性要求,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支撑国家产业优化升级战略的实施。

(三)发展职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重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加强民生保障,建立发展成果共享机制。

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影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步实现。发展职业教育,增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岗位适应能力,特别是提高新生代产业工人城镇生活和就业能力,使农村劳动力带技能转移、带知识转变为新市民和新产业工人,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使命。

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列入了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为此,必须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完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和中职免学费政策,使职业教育切实成为城乡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过上有尊严生活的强大助推器。

(四)发展职教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举措

近年来,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公平程度大幅提升,教育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力增强、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需要以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为基础,这个人力资源结构则需通过合理的教育结构来实现。

教育结构是由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决定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需求。在轻纺工业时期,普及义务教育就能基本满足人才需求;重化工业时期,则需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数字化时代,就需要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和拔尖创新人才。因此,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创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就应该是职业教育。我们要努力推进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构建合理教育结构的重大战略和重大举措,使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更加合理。

(五)发展职教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

各国普遍把技能人才的有效利用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在教育发展中特别强调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技能人才。瑞士连续4年被评为国家竞争力全世界第一。瑞士无论人力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比较紧张,但为什么瑞士的高端制造业长盛不衰,是因为它的职业教育办得好。瑞士的经验告诉我们,依靠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才能够研发出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和工艺,增强企业和国家的创新能力;也只有与经济发展需求高度匹配的教育体系,才能够培养出高生产效率和较强技术吸收能力的劳动力,形成高度成熟的企业环境,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生产出高品质、高工艺的产品。职业教育培养的劳动力素质不同,其产品的价值就不一样,这就是劳动者技能表现在产品价格上的差距。据统计,在所有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培训人群当中,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取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资格证书,切实保障了瑞士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供给。

总的来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努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是我国的现实需求,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以职业教育的发展带动教育结构的调整和变革,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各国普遍实施的国家战略。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贡献和存在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贡献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产生的高等教育新类型。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横跨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领域,是大学框架下的职业导向教育,在体现大学文化精神、文化素质、文化知识的前提下,坚持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倡导“做中学、做中教”、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为广大适龄青年提供进入高等学校并掌握就业技能的机会,为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学校1297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数320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8%。

一是为科学构建高等教育结构做出了贡献。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实现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对现代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人才支撑能力,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以及文化发展、社会建设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此外,高职院校布局均衡,全国95%以上的地级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为地县城市区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对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城镇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贡献。

全国高职年招生320万人左右,在校生总数达960万,分别占全国高等教育年招生规模的48%和在校生规模的42%(高职基本学制三年,比本科少一年)。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8%,其中14%是高职做的贡献;高考升学率达78%,其中39%是高职做的贡献。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承接产业升级、参与产业配置提供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保障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逐步普及化过程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为阻止贫困代际转移做出了贡献。

调查显示,88.1%的2011届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并且已连续三届稳定在这一比例。按此推算,近三年高等职业教育为全国近850万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实现了教育代际向上流动,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1届高职院校毕业生中,有12.7%来自于贫困地区,22.2%来自于西部地区,16.2%来自于民族地区。来自以上三类地区的高职毕业生23%是在本地市入学,83%在本省入学。所以,从满足弱势家庭与贫困地区的高等教育需求来说,高职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扶贫工程,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上新台阶。

四是为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做出了贡献。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改善了我国的人才培养结构,每年有数百万获得中高等以上技术技能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4%,大大缓解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供求失衡矛盾。我国高技能人才由2005年的186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880万人,年均增长9%。此外,高等职业教育普遍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技能、顺利就业、脱贫致富,成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稳定社会结构的助推器。

五是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贡献。

针对重装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大型模锻、风电、核电人才培养、培训和技术服务,实现“政府主导,专业与产业对接;行业引领,人才培养与岗位职业对接;企业参与,教学内容与技术进步对接”,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六是为助推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中小企业的异军突起,高技能人才短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培养大批紧缺人才,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有效缓解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瓶颈问题。全国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有近六成,在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约三成,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七是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2011年,全国共有涉农高职院校343所,占到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27%,其中农业类专业点达到1042个,在校生近70万人。尤其是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农业类高职占到了10%。涉农高职院校贴近“三农”,服务“三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让农民的收入翻番。落实“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培训,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职业农民,服务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建设。

八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2011届高职毕业生有35%在院校所在市就业,68%在院校所在省(含本市)就业;有51.8%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就业,19.6%在西部地区就业,13.9%在民族地区就业,4.9%在贫困地区就业。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县城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

全国100所骨干高职院校中,超过50%位于地县城市,个别院校是当地仅有的一所高校,他们不仅肩负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而且担负起促进当地文明建设、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还有一大批优秀高职院校通过“校县对接”,服务区域内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二)职业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

今年5月,我们在上海举办了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经验,也使我们对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和举措有了新的了解。

一是职业教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改革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原因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并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支撑。瑞士连续4年被评为国家竞争力全世界第一,是因为它的职业教育办得好,职业教育培养的劳动力素质不同,其产品的价值就不一样,这就是劳动者技能表现在产品价格上的差距。

二是职业教育成为国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正在逐步加强,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多地相互依存,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的交换与流动频率日益增加,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在此背景下,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建立了国际竞争力促进或协调机构,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官、产、研”密切合作,共同研究,着力促进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三是职业教育成为国家实现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措施。

从世界范围来看,每个国家都强调发展职业教育,而且越稳定的国家,竞争力越强的国家,越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德国提出到2015年,没有获得资格的毕业年级的学生要从8%减少到4%。没有完成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人员,从目前的17%,减少到2015年的8.5%。

四是职业教育成为国家创新基本教育制度的重要方面。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积极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批技能型(或实用型)人才,此外新技术发展带来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的变革,也要求社会提供大量技能型人才。发达的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保持强劲的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素,创新基本教育制度,举办“高效的职业教育”是各国的共同追求。瑞士人常说:“瑞士的主要资产是教育”,而瑞士教育制度中最突出、最有光彩的就是职业教育,为瑞士增强国家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本保证。

五是职业教育成为国家改善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手段。

当前,国际社会制定了发展实体经济、新兴产业、促进创新、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等中长期战略规划,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其基础是要有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支撑。我国已经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从思想观念,到经济结构、体制机制都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六是职业教育成为国家积累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任务。

国际上通常存在两类高校,一类指大学,按照学科设置专业,主要开展基础研究和教学,承担文化知识积累传承的责任;另一类是应用技术学院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岗位群设置专业,重视实践性教学,突出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承担技术技能积累传承的责任。两类高校的使命目标、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经费来源、功能定位等都非常不同。

七是职业教育成为国家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

重新打造制造业优势,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已成为发达国家重塑国家竞争力、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是各国应对挑战的重要工具。德国的“立即行动项目”,向失业青年或即将面临失业威胁者提供基础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项目经费来源于联邦拨款。

八是职业教育成为国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政策。

为应对来自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多元挑战,很多国家把职业教育作为国家的福利政策。各国都强调扩大职业教育对象,把职业教育的对象拓展到所有人,为青年人、成年人甚至老年人口提供充分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发展机会,从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体现社会公平。职业教育是治国理政重要内容,我推荐大家读《制度是如何演化的》,了解一下技能政治经济学概念。

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得到关注和肯定。展望未来,我们提出,我国要成为国际职业教育事务的参与者、相关标准的建设者和优质资源的提供者,不断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在这个进程中,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重要职责。我希望在座的各位院校长要积极参与进来,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职业教育而努力。

(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有效提高了我国教育的人才贡献率、经济贡献率和社会贡献率,为提高教育服务国家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教育自身实现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是近年来,各地、部分高职院校越来越强烈地反映高职生源紧缺、招生压力普遍增大,高考弃考率高、新生报到率低、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

部分学校为“拉”到生源,从“海投”录取通知书、对学生和家长反复游说、夸大宣传,到采取全员招生、传销招生、有偿招生、雇佣“招生代理”,甚至个别学校铤而走险篡改学生志愿,严重扰乱了招生秩序,引起了群众强烈不满,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加剧高职院校恶性竞争,降低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最为突出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体系不完整、制度不完善,制约了教育的科学发展。我们必须从问题入手,厘清工作思路。

这些现象突出反映了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传统招生考试制度不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

二是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没有形成观念共识;

三是中高职衔接国家教育制度很不完善;

四是高等职业教育现行制度与产业升级要求差距仍然很大;

五是职业教育质量服务转方式、调结构能力尚需提高;

六是职业教育成本和收益与普通教育相比没有优势;

七是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文化价值观没有确立;

八是高职院校功能定位不适应职业教育社会需求。

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实质反映的是我们教育制度的缺失。如何破解?我们要从理念、制度、案例、首创试验出发,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入手,放眼国际化、全球化,自觉承担起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使命,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

三、承担使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勇担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

认真分析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质量、特色、制度等方面深层次的问题,客观把握和科学调整高职发展长远规划,研究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与路径,将可能引发的潜在社会风险转变为改革创新的出发点,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提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重要支撑。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美国的社区学院。美国有1000多个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担负着扫盲、语言培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区教育五项职能,为形成稳定的中产阶级群体作出重要贡献。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功能定位,要重视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模式和制度设计,重点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区和谐发展和文化建设、高端技术技能培训、技术应用与服务等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面对新的形势,高职院校办学必须实现转型与创新,切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一)勇担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

面对新的形势,高职院校办学必须实现转型与创新,切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一是引领职教体系建设。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职业教育重要的战略任务。我们提出了体系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前正在重点推进中高职的统筹与衔接。高等职业教育要承担起引领职教体系建设的使命,发挥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二是巩固完善教育结构。

当前我国总体上处于重化工业化时期,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必须推进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关键要靠职业教育。只有发展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但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依然不足。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切实把工作重点从比较注重规模转到内涵提升和提高质量上来,才能真正树立职业教育形象,赢得社会认同,落实教育结构调整的国家战略。

三是健全国家教育制度。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特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但主导什么、怎么指导、怎么参与?仍然没有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健全国家教育制度,高等职业教育要率先探索,改革办学机制,整合优质资源,形成职教发展合力,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是支撑发展方式转变。

“十二五”期间,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科学发展,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前提是提高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这赋予了高等职业教育重大历史使命。

五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紧贴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开展科研攻关,推动关键技术、工艺、流程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高等职业学校技术研发服务能力,提高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发展。

六是积累国家技术技能。

高等职业院校要注重加强以先进产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紧跟现代工业文明进步的步伐,将绿色节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协同创新等先进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到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推动知名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实现优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艺术与人文修养教育,通过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

七是推进教育制度改革。

推进高考招生模式改革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点和着力点,职业教育考试制度改革是高考分类改革的切入点。今年,全国高职院校进行分类入学考试试点,通过单独招生、对口招生、五年一贯制、注册入学等方式录取学生规模达到招生总数的近30%,约100万人。

我们一定要对这项改革有着明确的认识,这是对我国现行招考制度的重大改革,是回应社会重大关切的具体举措。分类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多渠道、多路径培养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对新的政策作出积极回应,适应形势变化,体现职教规律,保证高考招生模式改革的实际效果。

八是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改革办学机制,整合优质资源,形成职教发展合力,国家层面靠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微观层面就要依靠集团化办学。高职院校要在集团化办学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把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职业院校等6类主体的优势集中起来,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决策模式,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九是促进中职高职衔接。

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要联合中等职业院校,研究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各自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

十是改善人力资源结构。

高等职业院校要转变办学观念,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和终身教育理念,打破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适龄青年与成人、学历与非学历、学校教育与专项培训之间的界线,通过“学分银行”搭建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等不同教育类型、教育阶段之间的“立交桥”,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改善人力资源结构。

(二)明确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内涵

我国职业教育正在由比较注重规模扩大转入更加注重质量提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这个时期最为紧迫的重大任务。

为此,教育部提出了“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2011至2012年实现“十个衔接”,重点推进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等10个衔接。第二步,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力争“十二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第三步,在十年内形成“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从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到建成“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根本的变化就在于“现代”,其内涵至少应该包括6方面:

一是现代人才理念,要树立全面培养、系统培养、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的全新人才理念。

二是现代国家制度,要推进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形成一整套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框架。

三是现代培养模式,要把教产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全面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各方面,提升教学能力,建设课程体系。

四是现代教育资源,要加快信息化改造传统教学的进程,建设符合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求的职业教育平台和资源。

五是现代运行机制,要把集团化办学作为探索职业教育国家办学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整合各方资源,促进院校形成合理治理结构,推动政府建立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机制。

六是现代评价体系,要吸纳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界的专家参与职业教育,形成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开放评价体系。

版权所有  ©  2022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湘ICP备05009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