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鸣:高职“诊改”突破口:内部专业评估

发布时间:2016-09-25 作者:吴一鸣 来源:督导与绩效管理处 编辑:韩啸 审核人:朱红建 点击数:

如何通过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 有效建立质量保证长效机制?

高职“诊改”突破口:内部专业评估

2015年底,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要求所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如何通过内部“诊改”来有效建立质量保证的长效机制?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出发,还是从深化学校内涵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高职院校都亟待建立和完善内部专业评估的有效机制,借此推动“诊改”的有效开展。

准确把握内部专业评估的评价导向

笔者认为,必须将专业建设置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大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中予以考量,重点从五个方面来把握内部专业评估的评价导向。

其一,对办学定位的支撑性。专业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既是办学定位的重要基石,也是办学定位的根本体现。由于高职院校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正随着内涵建设的深入而不断增强,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以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度,已然成为高职院校的使命所向与价值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专业对学校办学定位的支撑性问题,就是关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专业必须作为高职院校内部评估的首要关注对象。

其二,资源条件上的保障性。在前期相关课题调研中,笔者发现有不少高职院校为了生存片面追求规模扩张,新专业的设置根本不经过论证,而是盲目追新求热。有的院校甚至在没有师资力量、没有实训条件的情况下就开始招生。在高职教育已经全面进入内涵发展的今天,如果对这种现象仍然不重视、不纠正,所损害的必将是高职院校的未来。立足实际,从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教学仪器设备、校企合作等方面,围绕专业建设发展定位与目标进行分析与优化,对很多高职院校来说,是必须要补上的一课。

其三,人才培养上的科学性。在高职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已是大势所趋的实际情况下,不同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和生源状况是不一样的,同一院校内不同专业的生源结构和生源状况也不一样,很难再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其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能否将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落实、落细到具体专业上,为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成才道路,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四,质量保障上的有效性。一手抓招生,一手抓就业,是20多年来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常态。但中间环节往往没有得到足够或有效重视。虽然高职院校会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体制机制来对教育教学质量予以监控和保障,但职业教育需要与行业企业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地进行梳理,重点关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有效性,尤其是对实际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无疑是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一个重要预设目标。

其五,社会服务上的适应性。高职教育立足人才培养在服务区域发展上做了很多探索,但服务形式单一、服务质量不高仍是普遍现象。面对“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面对“一带一路”以及区域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面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扶贫攻坚,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上显然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并最终落实在专业建设上。如何提升专业对区域需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如何增强社会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然成为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

着力完善内部专业评估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不是简单的专业建设总结,也不是简单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而是需要站在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专业建设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考查与评估。对其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需要跳出专业看专业,既关注专业自身建设质量和水平,也关注专业在学校专业整体布局中的功能与作用。虽然在内部专业评估的指标体系建构上见仁见智,但不管评价指标体系如何建构,以下三个方面都必须作为重点关注要素。

其一,专业建设的外部要求。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建设与发展,首先与办学定位密切相关,办学定位决定了专业建设规划,这是来自学校发展层面的定位要求。同时,专业的设置、建设与发展,必然与区域产业定位密切相关,区域产业定位决定了行业企业的需求,是来自区域发展层面的现实需求。这是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首先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

其二,专业建设的内部环节。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是专业办学基础能力的体现,课程建设、教学资源能反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力,社会服务、合作办学能呈现专业建设的环境与活力,过程管理、质量保障则能体现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培养成效要能显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和实现情况。这些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核心内容。

其三,专业建设的表象特征。生源吸引力、社会美誉度,是从学校层面必须关注的表象特征;需求适应力、服务贡献力,是从社会层面必须关注的表象特征。在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中,完全可以通过量化分析、纵横比较等方法,客观反映出专业在学校专业整体布局中的地位、专业建设的有效性以及专业自身的成长性。(作者系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 吴一鸣)

《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13日第6版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管理处